摘要: 一方面自媒體面臨著持續內容輸出的壓力,另一方面又面臨價值變現的困境。站在十字路口的10w+們該如何抉擇?
自微信公布閱讀數以來,公眾號左下角的數字和點贊就成了無數公號運營者和自媒體人的“鐐銬”,有人將之看成一個公眾號優劣的表現,有的企業將之列為員工KPI的考核標準。一時間業界圍繞這個閱讀數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有說微信助長了淘寶刷閱讀的灰色產業鏈,也有人說,自媒體告別虛假數據泡沫時代。回首看來,利大于弊。
越來越多的個人自媒體或公眾號運營的組織團體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當閱讀量超過10萬+后怎么辦?一方面自媒體面臨著持續內容輸出的壓力,另一方面又面臨價值變現的困境。站在十字路口的10w+們該如何抉擇?
一、什么樣的文章能達到10萬+?
曾經有人總結出10萬+閱讀的幾個經驗:標題要具備廣泛傳播性;分析用戶的需求;內容簡單粗暴直接深入;風格不要一本正經;要有摘要和配圖;排版美觀大方等,而在筆者看來,10萬+的文章不是赤裸裸的標題黨,不是空洞無物的詞藻堆砌,也不是讀之亢奮的成功學和心靈雞湯;而是有分析、有洞察、有見解、有溫度的卓見。
今天,除了那些擁有龐大用戶基礎的官媒和傳統紙媒不用擔憂那10萬+的閱讀數之外,大部分的公眾號閱讀數都徘徊在這幾個層次:
第一階層:5000以下;
第二階層:5000——10000;
第三階層:10000——50000;
第四階層:50000——100000;
第五階層:100000+
而絕大部分個人自媒體處于第二階層或第三階層。筆者認為謠言和帶有強烈情緒的內容在傳播中的速度是最快,容易達到10萬+。這一情緒所傳遞的情感表現為:敬畏、大笑、娛樂消遣、高興、共鳴、憤怒、驚奇、悲傷等。
內容為王,在移動營銷時代永遠不會過時,但千萬別忘了渠道的作用。即:大V的轉發。有大V的跟進,會使傳播帶來裂變式的效應。回到了討論的開端,用戶為什么會轉發文章。《紐約時報》曾對2500位讀者進行了調查,分析他們轉發的動機,得出的結論是:
分享有價值或娛樂性內容給他人;
定位和展示自我形象(通過分享轉發,“告知”他人自己是什么類型的人);
維護關系(分享轉發可跟他人保持聯系);
自我實現(分享轉發會給人一種“更多關注和參與世界”的感覺);
通過分享轉發他人文章,借他人之口表達自己關注的議題。
二、10萬+的文章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昔日的媒體老兵出來創業的比比皆是,除了像“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一條”等這些散發著個人魅力和頂著傳媒時代的光環,活得還不錯的自媒體之外,大體的個人公眾號創業者無不面臨這樣的窘境。
a、持續“造血”;
b、價值變現;
c、粉絲遞減;
d、影響力下降。
這里筆者簡單分析一下原因,主要為,在持續“造血“上,大多數的公眾號運營者陷入了被用戶牽著走的被動局面,為了迎合粉絲的興趣,無所不用其極,缺乏長期的內容規劃和運營能力;在價值變現上,除了原創打賞、廣點通廣告、軟文招聘之外,微信并沒有給自媒體更多的變現方式;在粉絲增長上,隨著公眾賬號越來越多,同質化內容越來越沉冗,魚龍混雜,選擇關注取消的成本越來越低廉;在影響力上,競爭越來越激烈,賬號運營者壓力越來越大,隨之在行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會越來越弱。
三、10萬+后怎么辦?
有著10萬+閱讀數的公眾號,愈發陷入一種付出與回報不相對等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不希望淪為傳統廣告、公關公司的附屬品,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活得太辛苦,勉強維持生存。有些創業者甚至依微信公眾號為依托,耗費了大量的光陰,好不容易有了盼頭,又恐微信生變。他們日益被10萬+的持續盈利焦慮不安。筆者認為10萬+后的公眾號未來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
第一、縱向發展,深耕垂直領域,打造細分行業媒體
為什么60秒的音頻,只出了一個“羅輯思維”、5分鐘的視頻也只出了一個“一條”,這種模式不可以復制嗎?非也,筆者相信在我們的身后有太多的模仿著“羅輯思維”、“一條”的自媒體倒下或迷失方向。在任何一個低門檻、零成本的公平競爭的環境里,進來的人會越來越多,紅利蛋糕只會越分越小,缺乏縱深方向發展的自媒體,很多必將淪為風口上的炮灰。
第二、精選粉絲,定位自己的商業模式
10萬+的自媒體如何優雅地掙錢,撇棄粗暴的廣告,無節操的軟文,在移動互聯時代,還可以玩出什么新花樣。“眾籌、共享、協作”是否暗藏著更多的機遇和選擇,每一個10萬+的公眾號都應該在商業運作上找到屬于自己的盈利模式。
第三、擁抱資本,為用戶提供持續性服務
如果只是想借助微信的社交紅利風口,多換幾張鈔票,擁抱資本不失為一個上層抉擇。集體作戰、規模經營、專注產品、服務用戶。能夠得到資本的青睞,也算是最好的結果之一了。
無論你是否已經取得了10萬+,還是依舊行走在10萬+的路上。10萬+既是一個數字也是一個夢想,很少有人對這一數字的變化做到毫不在意。在“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下,很慶幸每個人都有平等追求夢想的權利,而微信恰好給予了我們這個機遇。